國際碳協股份有限公司

CBAM

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 正式期

台灣製造商的因應策略

CBAM 正式實施後,歐盟進口商將面臨產品進口成本與財務責任的雙重風險。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歐盟進口商為控制 CBAM 憑證費用波動與數據不確定性所可能採取的盡職調查與風險轉嫁策略。相對地,我們將為台灣製造商提供關鍵的應對藍圖,聚焦於如何建立可驗證的碳排放數據系統,以有效滿足進口商的要求,並將合規成本轉化為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優勢。

風力發電機

對於所有輸歐盟的 CBAM 產品製造商而言,提供準確、可驗證的碳含量數據,已成為進入歐盟市場的最低門檻。製造商必須意識到,作為歐盟進口商的「相對義務人」,若未能積極配合歐盟進口商提供產品碳含量數據,將會直接面臨進口商的「風險轉嫁」壓力。

 

一、上游「前驅物」製造商(鋼鐵廠、鋁材廠)的核心任務

作為產品碳含量數據的源頭,上游鋼鐵或鋁製造商的排放數據將直接決定下游加工產品的 CBAM 產品碳含量。因此,這類製造商的核心任務是必須投入資源,建立並運行一套符合歐盟標準、可驗證的碳排放監測管理系統

為了達到此目標,製造商必須從兩大面向著手準備:

 

  • 首先,必須提供準確、可驗證的產品碳含量數據。這要求製造商依循歐盟規範,建立一套監測計畫(Monitoring Plan),並將其詳細記錄於MMD(Monitoring Methodology Document)文件中,以證明所有數據的來源可靠性與可追溯性。
  • 其次,為了迎接 CBAM 正式實施後的嚴格第三方查證,製造商必須主動採取行動。製造商必須以歐盟CBAM法規的 MRV(監測、報告與驗證)規範為核心,建立一套嚴謹的內部稽核系統特別強調,依照目前外流的法規草案,CBAM 的首次第三方驗證將 100% 採實地訪查(On-site Verification),因此必須提前完成全面的現場準備。這包括整備所有量測設備、設備校準紀錄、確保能夠清晰展示完整的數據流紀錄,並證明數據採集與報告過程中的數據品質控制是有效且穩健運作的。

二、中下游產品製造商(如扣件業)

為使 CBAM 的計算範疇與 EU ETS 保持一致,新修正法規已豁免了精細加工製造商(如扣件業)自身廠內加工所產生的排放計算。然而,由於這類產品的碳含量絕大部分來自於採購的上游原料(前驅物),使得中下游製造商成了夾在歐盟進口商上游原料廠之間的「夾心層」。

 

這種對數據來源的依賴性,讓他們面臨嚴重的「數據斷鏈」風險,對維持歐盟市場的競爭力構成極大威脅。為解除此困境,鋼鐵產品與鋁產品製造商必須採取向上管理與轉型突圍的積極應對策略,主動影響供應鏈。

 

建議方案如下:

  • 合約強制要求數據提供: 必須與前驅物供應商簽訂嚴格的採購合約,強制要求其提供經過第三方驗證的產品碳含量數據,並明確約定數據提供的時限和準確性標準。

  • 優先採購低碳原料: 系統性地審視上游供應商的減碳進展。優先選擇能夠提供經第三方驗證低碳鋼材或鋁材,這是確保下游產品在歐盟市場碳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 建立協同減碳聯盟: 積極加入或推動產業內的「綠色製造合作聯盟」或綠色供應鏈生態系,透過產業集體力量,要求上游原料廠投入資源進行低碳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