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50001
Energy
如何計算節電率
觀念釐清:「節電量」與「節電率」
當我們談到節電,許多人直覺會認為「節電量」就是「本期用電量減去前期用電量」。然而,台灣政府在評估能源申報時所採用的**「年節電率」公式,背後有一個更為精確且重要的概念——「預期使用」**。這個概念能更公平、更真實地反映出實際的節能成效。

年節電率 = 年節電量 ÷ (年節電量 + 年用電量) × 100%
這個公式之所以與一般直覺不同,關鍵在於如何定義「年節電量」。這裡的「年節電量」並非單純比較本期和前期的用電差異,而是基於一套更科學的「預期使用」模型來計算的。
為什麼不要使用「比較本期和前期的用電差異」的概念來計算節電量呢?
想像一下,您的工廠在2022年因疫情影響,公司減產30%,導致該年度的用電量減少了10,000度電。2023年疫情結束,公司業績不但恢復了,更比2022年成長50%,用電量也比2022年增加了15,000度。
若以「本期用電」-「前期用電」=「節電量」為節電量計算公式,那麽您的公司不但沒有節電,還更多用了15,000度電。
顯然這樣的節電量定義,完全無法反應業績成長、衰退所帶來的用電量變化,也會陷入「公司業績成長就無法達到節電1%的目標」的觀念陷阱。這也是為什麼節電量計算是以「預期使用」的概念來計算的原因。
什麼是「預期使用」?
「預期使用」指的是在沒有實施任何節能措施的情況下,該期間內「理論上應該會使用」的能源量。它是一個經過調整的基準值,能排除外部環境變動對能源消耗的影響。這個預期值會考量許多變動因素,例如:
- 環境因素: 氣溫、濕度等天氣變化。例如,炎熱的夏天或寒冷的冬天,自然會增加空調或暖氣的用電需求。
- 經濟活動: 生產線稼動率、營業時間、服務人數等。例如,工廠產量增加或商店客人變多,用電需求也會提高。
- 其他變數: 設備增減、人員數量變化、建築物使用功能改變等等。
透過這些變數的調整,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客觀的「基準線」或「預期值」。
「預期使用」與 ISO 50001 的「能源基線 (EnB)」
在國際能源管理標準 ISO 50001 中,上述的「基準線」被稱為「能源基線 (Energy Baseline, EnB)」。能源基線是一個特定的參考期間內所消耗的能源量數據,經過適當的調整以反映影響能源績效的變數,用於比較和評估能源績效的基準。
因此,真正的「年節電量」,就是這個「預期使用量」(或說經調整後的能源基線)減去「實際用電量」所得出的結果。這能有效排除外部環境變化對用電量的影響,更精準地評估節能措施的真正貢獻。
「預期使用」概念的例子:旅遊預算規劃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預期使用」的概念,我們不用「電」來舉例,而是用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錢」或「預算」來思考:
想像您和家人每年都會規劃一趟海外旅行。今年,您決定要特別「省錢」旅行。
一般直覺(前後期差異): 去年您去日本花了新台幣 80,000 元。今年您去了韓國,只花了 60,000 元。您可能會直覺認為自己「省了」20,000 元(80,000 – 60,000 = 20,000)。
採用「預期使用」的概念:
情境假設(建立預期值): 在規劃這次韓國旅行時,您研究了一下,發現以您去韓國的天數和行程規劃,如果「不刻意省錢」,例如:住跟去年一樣等級的飯店、吃一樣豐盛的餐點、租相同等級的車等,您「預期」會花費 75,000 元。這 75,000 元就是您這次韓國旅行的「預期使用預算」。
實際花費: 但由於您有意識地選擇了較為平價的住宿、在地小吃、並且租用較經濟的車子,結果這次韓國旅行實際只花了 60,000 元。
真正的「省錢量」: 在這個情況下,您真正「省下」的錢,並非與去年日本旅行的差異,而是您的「預期花費」減去「實際花費」。也就是 75,000 元 (預期使用) – 60,000 元 (實際使用) = 15,000 元。
這個 15,000 元,才是您這次旅行「節省預算」的真實成果,它排除了「目的地不同」、「匯率差異」、「旅行天數不同」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利用「能源指標 (EnPI)」簡化預期使用計算:以每餐費用為例
在能源管理中,我們可以用更簡單的「能源指標 (Energy Performance Indicator, EnPI)」來作為「預期使用」的計算依據。EnPI 是一種量化的值或量尺,用來衡量能源績效。
讓我們回到旅遊的例子,以「每餐費用」作為 EnPI:
定義 EnPI: 您可以定義您的「每餐費用」為一個能源指標。
基準線 EnPI: 您回顧過往的旅行經驗,發現您在「不刻意省錢」的情況下,日本旅行的「平均每餐費用」是 600 元,而韓國旅行的「平均每餐費用」則是 500 元。這兩個數值就是您針對不同地區的「每餐費用能源指標基線」。
預期使用量計算:
韓國旅行的「預期總餐飲費用」: 如果這次韓國旅行預計有 20 餐,那麼在不刻意省錢的情況下,您的「預期總餐飲費用」就是 20 餐 × 500 元/餐 = 10,000 元。
實際總餐飲費用: 假設您在韓國有意識地選擇了更實惠的餐點,實際只花了 8,000 元。
真正的餐飲「省錢量」: 10,000 元 (預期總餐飲費用) – 8,000 元 (實際總餐飲費用) = 2,000 元。
這個「每餐費用」的 EnPI 讓您即使去不同國家,也能有一個更公平的基準來評估您在餐飲方面的節省成效。它提供了一個單位化的基準,讓您能更直觀、更具可比性地追蹤節能(省錢)表現。
總結:將預算例子連結回節電
套用到電力上,就好比韓國的旅行是今年的「實際用電量」,而 75,000 元的「預期花費」就是今年的「預期用電量」,或可以透過「每單位產品耗電量」、「每平方米耗電量」等能源指標 (EnPI) 計算出的「預期用電量」。這個預期用電量,會根據今年的天氣、經濟狀況、生產量等因素進行調整。
政府在計算年節電率時,它並不是簡單地將今年和去年的總用電量相減,而是透過精密的模型,先預估出「如果沒有節能行動,今年應該會用多少電(預期使用量或能源基線 EnB)」,或者利用「能源指標 (EnPI)」進行簡化計算,然後再將這個預期量與實際用電量進行比較,得出的差異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年節電量」。這樣計算出來的節電率,才能更公平、更準確地評估企業或個人在節能方面的努力與成效。
註:政府對於「節電量」的來源,除了生產設備效能改善之外,還有其他可被「視為」節電量的措施。詳情請見「節電量計算」。